1、孵化:蛙卵孵化期间,温度控制在20-28℃。
2、蝌蚪期管理:蝌蚪孵化后放入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600-800尾/㎡。4日龄后开始投饵,饲养7天后转移至饲养池,后续根据日龄调整饲料及饲喂频率,当90%以上蝌蚪转变为幼蛙时转移至幼蛙池饲养。
3、幼蛙管理:幼蛙饲养期间,需强化驯养,利用诱饵驯食,后续需根据青蛙规格进行分级饲养并调整饲喂。
一、怎么养活青蛙卵
1、孵化
青蛙卵可以自然孵化,在受精卵的孵化期间(待所有青蛙产卵后将其抓出来,以防干扰到卵的孵化及蝌蚪的生存环境),将温度保持在20-28℃即可,通常情况下经过3-5天即可孵化成蝌蚪。
2、蝌蚪期管理
(1)蝌蚪出膜后可放进原孵化池或网箱中进行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投放600-800尾左右即可。蝌蚪孵化后的第4天就能开始投饵,再饲养大约1周便需转移至饲养池,经过20-30天后逐步让蝌蚪以水蚤、蝇蛆、红虫为主食,或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
(2)初生蝌蚪需依赖于卵膜才可以安全生存,此时不能随便搅动池水,孵化5天后可提供适量的精饲料(不可投喂太多,以防剩余的饵料影响水质,水质恶化会导致蝌蚪死亡),比如蛋黄、豆浆、水蚤、水中浮游生物,每天投喂2次,1周后将蝌蚪转移至饲养池中进行饲养。
(3)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散发出腐臭味时,需立刻更换新水,通常情况下需每隔3天换1次水,如果天气连续干旱、连续高温,则需每隔2天更换1次。
(4)蛙卵孵化70天左右之后便可成为幼蛙(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这一阶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的养分来维持供给,呼吸则是依靠肺部),并且开始跃出水面登陆栖息,当有90%以上的蝌蚪变为幼蛙时即可将其转移至幼蛙池内进行饲养。
3、幼蛙管理
(1)强化驯养
①高密度集中圈养时,可按照100-150只/平方米的密度将幼蛙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为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度以20厘米左右为宜。
②水面上需要放置饵料台,池内无须设置陆地,这样能迫使幼蛙在饵料台上集中采食、栖息。
(2)诱饵驯食
①用鲜活的诱饵饲喂1-2天(活饵主要有小鱼、小虾、昆虫、蚯蚓、蝇蛆、泥鳅等;“死饵”则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搭配饲料等),从第3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之后逐渐增加比例,10天后要将活饵料增加至80%。如此以动带静,将“死饵”活化,最后让幼蛙过渡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
②投饵要求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因季节而异,如果是春、秋季,投料时间通常为中午前后,如果是夏季,投料时间一般为傍晚或早上,每天可投料1-2次,每次的投料量以幼蛙能在1小时左右之内吃完为宜。
③幼蛙体重为50克以下时,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幼蛙体重为100克以上时,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
④投喂的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富有营养。
(3)筛选分级与分养
①驯养幼蛙20-30天后,放干池水,将规格较大的幼蛙转移至成蛙池内饲养,密度为60-80只/平方米,规格较小的幼蛙仍留原池驯养。
②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进行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式,将青蛙放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不但产量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而且养殖周期短,从孵化到成蛙通常只需5个月左右的时间。
(4)后期喂食
①幼蛙被转移至成蛙池后,其摄食量较大,生长速度加快,此时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了需提供充足的饵料之外(蝌蚪变态成蛙时就需要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还需提供人工培养的红虫、蝇蛆、蚯蚓、球藻水蚤等蛋白质高、繁殖率高的活饵。
②活饵不足时,可配合混合饲料一起投喂,比如用菜籽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进行混配,混合均匀后再投喂,效果较好。
③土堆上可饲养一些蚯蚓,每天傍晚在土堆上洒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就能迫使蚯蚓出土,此时便能充当蛙饵。
④饲养成蛙经过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到100克时),将饲养密度改为30只/平方米,2个月后改为10-15只/平方米。之后再短期饲养一段时间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售卖。
二、青蛙卵能在几天左右的时间里孵化出小蝌蚪
1、青蛙卵能在几天孵化出小蝌蚪要看外界的影响,若是外部条件舒适,温度适宜,水温在20-25度之间,一般三四天的时间就可孵化出来。
2、它的产卵期通常在春季的三月到五月之间,温度若是稳定适宜,时间就会缩短。
3、当然,若是温度忽高忽低,不稳定,影响水温,孵化出的时间就会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