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控偏晚,单次用量偏大:化控偏晚、单次用量偏大会导致棉株生长不稳定,营养与生殖生长失衡,果枝和蕾铃分布不均。
化控次数偏少:按照固定标准操作会忽视实际情况,导致管理不科学,应根据棉花生长状态因地制宜。
化控产品选用不当:化控产品选用不当,特别是使用矮壮素和多效唑等抑制类调节剂,对棉花生长有害,需谨慎选择并考虑品种的敏感度。
一、棉花的化控误区
1、误区一:化控偏晚,单次用量偏大
(1)大部分农户往往是前期“不敢控”(主要是怕“用药量掌握不准”,棉株“打住了”),要“等”棉株长旺了的时候才“狠控”,结果是要么“控不住了”,植株猛窜;要么就是一下子“控的不长了”,再用肥催、用药解。
(2)由此造成棉株忽而猛长、忽而近乎停止生长,使得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严重不和谐,果枝和蕾铃分布不均匀。
2、误区二:化控次数偏少
(1)另外有些农户常听信一些所谓的“标准”,说什么“棉花一生,化控三次就行”,这种说法太笼统了,用量次界定了化学调控管理,非常不科学,对棉农造成很大的误导。
(2)这是在故意弱化管理技术方面的重要性,其实自己种植的棉花,心里非常清楚它如今长得如何样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管理,一定要因地制宜。
3、误区三:化控产品选用不当
(1)在棉花化控上,目前还没有可以替代缩节胺类产品的产品。“矮壮素”和“多效唑”两种抑制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宜在棉花上使用。
(2)尤其矮壮素对棉花的作用十分敏感,同时其不可促进棉花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向棉铃运转,且用量达到50-60ppm时,叶色虽可变深,但变脆易损伤。
(3)即便选择了作用温和、适用于棉花的缩节胺产品,也要注意品种对缩节胺的敏感度,对缩节胺比较敏感的棉花品种在化学调控上要更加注意。
二、棉花的化控原则
1、早
(1)早化控利于为今后实现良好的化控效果打好基础。通常可在棉花8-10片叶的现蕾初期,开始进行次化控。
(2)主要还是看天看地看长势,次化控用量0.5克-1.0克/亩加水750斤。注意初次使用的用要量不能太大,以不出现明显抑制效果为佳,为确定下次使用量打好基础。
2、少
(1)为了防止单次用量过大对棉花的强烈抑制,应掌握“少吃多餐”。第1-3次使用以复配制剂为好;此后,初花期亩用缩节胺0.8-1克每桶;盛花期亩用缩节胺1-3克每桶;打顶后亩用缩节胺3-5克每桶。
(2)在实践中,使用缩节胺“把一次的量分成两次或三次使用”效果(可先按照一定的比例对水稀释后再施用)。
3、勤
(1)为了避免单次用量过大,又要达到理想的化控效果,自然少不了一个“勤”字。化控通常不必单独使用,可结合棉花防治蚜虫、螨、棉蝽象、棉铃虫和预防病害时混用,或者结合叶面喷施营养调节剂混用,可掌握“遍遍打药遍遍控”或者“间隔一次控一次”。
(2)除了不能与赤霉素混用之外,缩节胺可与芸苔素、萘乙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营养元素叶面肥等产品混用,从而达到“促控结合”,预防早衰、减少蕾铃脱落、增加产量。
三、棉花受到药害怎么补救
1、清洗预防法
在喷过麦田除草剂后应立刻用清水将喷雾器反复冲洗干净,喷施其他农药前再次将喷雾器清洗几遍,预防因除草剂残留造成的药害。
2、喷水清洗法
若发现及时,立即喷洒清水进行清洗,每天早晚各喷一次,连喷3-4天,可有效的控制药害的发展,减少因药害造成的损失。
3、缓解法
在药害发生后,及时喷洒奇宝(九二O)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缓解药害程度,促进生长,通常喷洒浓度为40ppm溶液。
4、补肥促苗法
(1)发生药害后,植株生长发育受阻,应及时给予营养补充。
(2)一是叶面喷肥,可喷施旱地龙500倍液或惠满丰600—800倍液,快速补充养分。
(3)二是土壤追肥,可每亩追施尿素5—6公斤,促使植株恢复生长,减轻药害程度。
5、中耕松土法
进行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加快土壤养分的分解,增强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使植株尽快恢复生长发育,降低药害造成的损失。